1.本刊版权所有,未经同意或许可,任何单位或组织(包括个人)不得利用本刊图、文及过刊做各类出版物或传媒等宣传活动,违者必究。

2.本网站是《中国草食动物科学》杂志唯一的官方投稿系统,本刊从未与任何单位或组织(包括个人)开展业务合作,也从未授权任何单位或组织(包括个人)代理本刊的采编业务。本刊独立自主办刊,任何单位或组织(包括个人)发布代理本刊采编业务启事的行为均属欺诈。本刊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也请广大作者谨慎甄别,避免误投。

访问量:112163

研究论文

  • 藏绵羊PIN1基因序列特征解析及其在睾丸中的表达与定位

    王彩丽;王樱嫱;施小丹;黄丹丹;王文华;崔凯斌;侯啊龙;陈浩林;李讨讨;

    本研究旨在探究藏绵羊肽基脯氨酰顺反异构酶(Peptidyl-prolyl cis-trans isomerase NIMA-interacting 1,PIN1)的分子特征及其在睾丸发育中的潜在生物学功能。以藏绵羊睾丸组织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子克隆和生物信息学方法解析PIN1基因的分子特征,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对3月龄(性成熟前阶段)、1周岁(性成熟后阶段)及3周岁(成年期)藏绵羊睾丸组织中PIN1基因的表达及亚细胞定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藏绵羊PIN1基因CDS区全长492 bp,编码163个氨基酸,与普通绵羊参考序列完全一致。该基因在3月龄藏绵羊睾丸组织中呈低表达状态,而在1周岁和3周岁藏绵羊睾丸组织中的表达量极显著上调(P<0.01)。免疫定位显示,在3月龄时,PIN1蛋白的阳性信号主要分布于生殖母细胞核周区域,而在性成熟后阶段(1周岁和3周岁)则主要富集于血睾屏障的细胞连接结构中。综上,PIN1基因可能通过双重作用机制调控藏绵羊的生精微环境稳态,即在性成熟前阶段通过调控生殖母细胞发育,在性成熟后通过维持血睾屏障功能完整性协同发挥作用。

    2025年05期 v.45;No.301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7K]
  • 西门塔尔牛FGF9基因CDS区克隆、分子特征及组织表达分析

    姬小云;曲畅;周小南;徐俊杰;梁嘉豪;何学亮;史远刚;康晓龙;

    为了研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9(Fibroblast growthfactor receptor 9,FGF9)基因在西门塔尔牛主要组织中的表达特征,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对FGF9基因的编码区(Coding sequence,CDS)进行克隆,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FGF9基因编码序列分子特征进行分析,并使用qRT-PCR检测FGF9基因在西门塔尔牛不同组织及不同生长时期主要肌肉组织中的表达量。结果表明,西门塔尔牛FGF9基因CDS区长度为627 bp,包含4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共编码208个氨基酸;FGF9蛋白为水溶性蛋白,不含跨膜螺旋结构,氨基酸序列中存在21个磷酸化位点和1个糖基化位点。FGF9蛋白与PDGFR、EGFR、FGFR、IGF、TEK等蛋白相互作用,且其主要分布在线粒体和细胞质中。西门塔尔牛与牦牛亲缘关系最为接近,而与非洲象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组织表达谱结果显示,FGF9基因在成年西门塔尔牛的主要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心肌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1),在股二头肌和肝脏组织中的表达量相对较低;成年牛心肌和背最长肌中FGF9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犊牛(P<0.05)。说明FGF9基因在西门塔尔牛肌肉组织中存在时空表达特征,在调控牛骨骼肌生长发育及肌纤维类型转化中发挥重要功能。

    2025年05期 v.45;No.301 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0K]
  • 山羊肾细胞氧化还原状态对小反刍兽疫病毒体外复制的影响

    杨紫倩;郭薇;陈绍红;刘铀;

    为研究山羊肾细胞(LDG-2)氧化还原状态对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体外复制的影响,采用MTT法分别测定N-乙酰半胱氨酸(NAC)、维生素C(VC)、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的安全浓度及PPRV感染细胞活力;分别用DCFH-DA荧光探针和ELISA检测了与细胞氧化应激和氧化还原状态有关的活性氧(ROS)水平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黄嘌呤氧化酶(XOD)、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PH)氧化酶(NOX)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用IFA和Western-blot观察PPRV在LDG-2细胞中的复制与增殖。结果表明,PPRV感染的LDG-2细胞中的ROS水平、MDA含量,以及NOX和XOD活性极显著增加(P<0.001),GSH-Px活性显著降低(P<0.05),PPRV-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或极显著上调(P<0.05或P<0.01)。NAC和GSH处理能极显著降低PPRV感染细胞的ROS水平、MDA含量,以及NOX和XOD活性(P<0.001),PPRV-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或P<0.01)。经VC和TBHP处理的PPRV感染细胞中ROS水平、MDA含量,以及NOX和XOD活性极显著升高(P<0.01或P<0.001),PPRV-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上述结果表明,PPRV感染可诱导LDG-2细胞的氧化应激,NAC和GSH可缓解PPRV感染细胞的氧化应激,进而抑制病毒的复制,TBHP和VC则可通过增强PPRV诱导的氧化应激促进病毒复制。

    2025年05期 v.45;No.301 16-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6K]
  • 小反刍兽疫病毒RT-RPA-LFD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康新华;韩庆彦;毋艳萍;牛琼;赵雯;高军军;

    为建立适用于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的临床快速检测方法,本研究基于PPRV N基因序列设计并筛选引物与探针,通过优化逆转录-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T-RPA)反应体系的温度和时间,联合侧向层析试纸条(LFD)构建RT-RPA-LFD检测方法,并系统评价其性能。结果表明,该方法在42℃反应15 min即可完成扩增,并可通过LFD实现结果的可视化。其灵敏度为10拷贝/μL,与常规RT-PCR灵敏度相当。对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绵羊支原体和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等其他病原体无交叉,批间和批内重复试验均呈现出理想的检测结果,且临床样本检测结果与荧光RT-PCR检测结果的符合率达100%。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的RT-RPA-LFD检测方法用时短、操作便捷、兼具高灵敏度与强特异性,且重复性好,适用于小反刍兽疫病毒的现场快速检测。

    2025年05期 v.45;No.301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6K]
  • 规模化养殖场羔羊腹泻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董贵;于月通;马雯萱;杨彬;吴静;朱婷婷;李静;齐萌;

    为了解新疆塔城部分地区腹泻羔羊大肠杆菌的感染情况及生物学特性,本研究从塔城3个规模化羊场收集了99份腹泻羔羊的粪便样本,采用细菌分离培养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的细菌株进行鉴定,并对分离菌株进行系统发育群、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的检测,针对携带4种及以上耐药基因的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对B2和D系统发育群分离株进行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经形态学观察和16S rDNA测序比对分析,共鉴定出91株大肠杆菌,分离率为91.91%(91/99)。在91株大肠杆菌中A群为优势群,检出率为60.44%(55/91),其次是B1群,检出率为35.16%(32/91),而致病群B2和D群的检出率最低,均为2.20%(2/91)。此外,从分离菌株共检出14种大肠杆菌毒力基因,其中携带sodA基因的菌株最多,检出率为100%(91/91),其他毒力基因如fimH、yijP、sheA、ompA、mat、aatA、hlyA、irp2、eaeA、iucD、cavC、sxt1和sxt2也有不同程度的检出;issI、ibeB、iroN和vat 4种毒力基因未被检出。从分离菌株中共检出10种耐药基因,parC基因的检出率最高,为89.01%(81/91);其他耐药基因blaTEM、sul1、tetA、cmla、sul2、aph(3')、floR、tetM和ant(4')也有不同程度的检出,blaSHV、blaOXA-1、aac(6')-Ib、tetA、tetB、dfriA、qnrA和mcr-1 8种耐药基因未被检出。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青霉素和利福平的耐药率最高,均为100%(16/16);而对亚胺培南和多粘菌素B敏感,对其他14种药物具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选取4株大肠杆菌进行小鼠致病性试验,发现携带6种及以上毒力基因的菌株可引起小鼠死亡。

    2025年05期 v.45;No.301 3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1K]
  • 党参黄芪散对脾虚泄泻羔羊的疗效及脑肠肽与肠道菌群的影响

    朱永丽;肖开颜;仇正英;何晓蓓;王贵波;

    本研究旨在系统评价党参黄芪散(DSHQS)对羔羊脾虚泄泻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脑肠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试验选取30日龄脾虚泄泻羔羊73只,体重相近且饲养环境相同,随机分为6组:模型组(Model,n=10)、DSHQS-A组(2.0 g/kg BW,n=13)、DSHQS-B组(1.5 g/kg BW,n=10)、DSHQS-C组(1.0 g/kg BW,n=13)、DSHQSD组(0.5 g/kg BW,n=14)以及参苓白术散组(SLBZS,1.0 g/kg BW,n=13)。Model组不进行药物干预,其他组连续给药灌服7 d后,通过检测各组羔羊临床疗效、血常规指标、血清脑肠肽含量及肠道菌群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DSHQS-B组表现出最佳治疗效果,治愈率达100%,较SLBZS组具有明显优势。血常规分析结果表明,各治疗组的白细胞数目(WBC)和白细胞小细胞比率(W-SCR)较Model组均显著降低(P<0.05,P<0.01),而各组红细胞数目(RBC)、血红蛋白(HGB)、白细胞中细胞比率(W-MCR)和白细胞大细胞比率(W-LCR)虽有一定波动,但均维持在正常生理范围内。脑肠肽检测结果显示,与Model组相比,DSHQS-A、DSHQS-B、DSHQS-C、DSHQS-D组羔羊血清中胃泌素(GAS)和胃动素(MTL)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P<0.01),DSHQS-A、DSHQS-B组的血管活性肠肽(VIP)和P物质(SP)水平也显著下降(P<0.05,P<0.01)。另外,相较于SLBZS组,DSHQS-B、DSHQS-C组的GAS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DSHQS-B、DSHQS-C、DSHQS-D组的MTL和VIP含量显著升高(P<0.05,P<0.01),同时DSHQS-C组的SP水平显著增加(P<0.05)。16S rRNA测序结果显示,治疗组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提高,有益菌(如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增加,而潜在致病菌(如拟杆菌门)丰度降低。本研究证实,党参黄芪散通过改善血常规指标、调节脑肠肽水平和重塑肠道微生态等多途径发挥治疗作用,其中1.5 g/kg BW剂量组疗效最优。与参苓白术散相比,党参黄芪散不仅组方精简、疗效显著,且治疗成本低,在临床疗效和经济性方面均表现出显著优势,值得在养羊业中推广应用。

    2025年05期 v.45;No.301 40-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0K]
  • 竹叶黄酮和木犀草素对小尾寒羊精液冷冻保存的影响

    初和;刘东宇;尹国安;

    小尾寒羊是我国重要的肉用绵羊品种,精液冷冻保存对其种质资源保护和繁殖效率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冷冻过程中产生的氧化应激会导致精子活力下降和DNA损伤。本研究探讨了竹叶黄酮(BLF)和木犀草素(LUT)对小尾寒羊精液冷冻保存质量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旨在为提升精液冷冻保存效果提供科学依据。试验采用单因素设计,将精液分为对照组(仅添加常规冷冻保存液)、竹叶黄酮组(添加1、2、3、4 mg/mL BLF)、木犀草素组(添加0.01、0.02、0.03、0.04 mg/mL LUT)及联合使用组(组合1:3 mg/mL BLF+0.03 mg/mL LUT;组合2:3 mg/mL BLF+0.02 mg/mL LUT;组合3:2 mg/mL BLF+0.03 mg/mL LUT;组合4:2 mg/mL BLF+0.02 mg/mL LUT)。结果表明,添加3 mg/mL BLF和0.03 mg/mL LUT显著提高了冷冻后精子的活率、活力、运动速度、顶体完整性和质膜完整性(P<0.05),并显著增强了精液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P<0.05),同时降低了丙二醛(MDA)含量(P<0.05)。联合使用竹叶黄酮和木犀草素(2 mg/mL BLF+0.03 mg/mL LUT)效果更佳。因此,竹叶黄酮和木犀草素作为天然抗氧化剂,可有效提高小尾寒羊精液的冷冻保存质量,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025年05期 v.45;No.301 4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1K]
  • 高效氯氰菊酯对不同生育期青贮玉米叶片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武丹;杨秋;杨金梅;徐庆标;黄庆富;蒋思蕊;唐国建;许留兴;

    青贮玉米对畜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生产过程中面临虫害的威胁。为了揭示高效氯氰菊酯对青贮玉米叶片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本研究分别采用低浓度(稀释1 500倍)、中浓度(稀释1 000倍)、高浓度(稀释500倍)高效氯氰菊酯在拔节期(喷施40%)和大喇叭口期(喷施60%)喷施青贮玉米,在大喇叭口期、乳熟期和蜡熟期采集叶片进行化学特性和微生物组成分析。结果表明,青贮玉米叶片在大喇叭口期和乳熟期的乳酸菌数量分别比蜡熟期高0.86和0.91 lg cfu/g FM(P<0.05),高效氯氰菊酯浓度对乳酸菌数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在相同生育期,高效氯氰菊酯浓度对叶片的总酚、脯氨酸、还原糖、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和磷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从低浓度处理中检测到了183个不同的OTUs,中浓度处理中检测到的OTUs数量达到188个,高浓度处理中的OTUs数量达198个。在属水平上,相对表达丰度排名前三的细菌分别是Symmetrospora、Quadrisphaera和Stenotrophomona。其中,Symmetrospora的相对丰度在高浓度处理中最高,其次为低浓度处理。而Quadrisphaera和Stenotrophomona的相对丰度均为中浓度处理最高。归一化随机比指数显示,中浓度处理极显著高于低浓度和高浓度处理(P<0.001)。在相对丰度前9的细菌种类均以对植物健康有益菌为主,其中中浓度处理的有益细菌物种数高于低浓度和高浓度处理。基于青贮玉米的利用和避免耐药性细菌的增加,本研究推荐在青贮玉米上施用中浓度的高效氯氰菊酯。

    2025年05期 v.45;No.301 56-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3K]
  • 云贵高原区青贮玉米收获期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文霞;刘彦培;胡廷花;邵权;郑竹;钟声;杨子姗;

    云贵高原区季节性饲草不平衡问题突出,青贮玉米在该区畜牧业发展中至关重要,但青贮玉米推迟收获,影响青贮饲料品质,提前收获又造成产量损失。因此,确定云贵高原区青贮玉米的适宜收获期,对该区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春播玉米‘文青贮2号’为材料,测定其吐丝后的全株鲜重和干重、不同部位的干物质积累及养分动态变化,并对其青贮品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青贮玉米吐丝后7 d至蜡熟期,粗蛋白、粗纤维、粗灰分、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木质素含量呈下降趋势,无氮浸出物含量呈上升趋势;吐丝后21 d至蜡熟期,全株鲜重变化无规律性差异,但全株干重和雌穗所占比例快速上升;吐丝后35 d至蜡熟期,全株玉米青贮发酵后的pH值和氨态氮变化无规律,但干物质含量持续上升;吐丝后约42 d,干物质产量和雌穗可达蜡熟期的85%。综合干物质产量和青贮品质,该区玉米吐丝后42 d至蜡熟期为青贮利用的适宜收获期,持续时间15~20 d。该区青贮玉米可采用分批次播种的方式,每批次播种时间间隔15 d左右,以获得较大效益。

    2025年05期 v.45;No.301 6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3K]
  • 热锻炼促进高温胁迫下紫花苜蓿耐热性的研究

    金成珉;赵晋锐;孙婧靓;邹吉祥;张梓瑶;杜宏岩;胡跃华;金华;

    热锻炼是指植物在亚致死高温下生长一段时间后可以获得耐热性,是植物适应高温环境的一种重要能力。本研究以耐热紫花苜蓿‘三得利’为材料,对比经过37℃和43℃两次处理的热锻炼组与未进行热锻炼的处理组同时在43℃高温下的生理差异,探索热锻炼增强其耐热性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经过热锻炼后,紫花苜蓿叶片中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升高;抗氧化酶活性增强,能高效清除活性氧(ROS),缓解膜质过氧化;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降低。qRT-PCR结果表明,热锻炼使紫花苜蓿茎中的木质素合成基因表达上调。木质素含量检测结果表明,热锻炼组幼苗茎中有更高的木质素积累,从而提高了紫花苜蓿的抗倒伏能力。

    2025年05期 v.45;No.301 7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2K]

综述与专论

  •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羊育种中的研究进展

    赵进韬;张瑞国;王喜军;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是利用细菌的适应性免疫系统,精确对目标DNA序列进行切割和编辑的一种革命性的分子工具。其核心优势在于高效性、精准性和灵活性,能够在基因组特定位点插入、删除或替换,从而实现对基因功能的精确调控。相比传统的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操作简便、成本低廉,且适用于多种生物体系,因此在基础研究、医学治疗和农业育种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羊育种研究中,应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精准编辑与其重要经济性状相关的基因,如肌肉生长(MSTN)、羊毛品质(FGF5)和抗病性(HYAL2)等基因,从而加速优良品种的分子育种进程;另外,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还可用于改善羊的繁殖效率和抗病能力。本文就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羊育种研究中的基因功能调控、生产性能改良和抗病育种等方面进行阐释,同时探讨其应用过程中存在的潜在挑战,以期为推动育种技术创新提供理论参考。

    2025年05期 v.45;No.301 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0K]
  • 羔羊腹泻病病原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陈九思;李森阳;马丁允;马金秀;林妹琪;菅复春;

    腹泻病是影响羔羊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患病羊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被毛脏乱、消瘦和脱水,严重时会造成死亡,给养殖业和农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羔羊腹泻疾病与个体健康状况、饲养环境、管理模式等多种复杂因素有关。本文对羔羊腹泻疾病的主要病原及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羔羊腹泻疾病的精准防治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v.45;No.301 8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5K]
  • 动物精子lncRNA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王娟红;张谊;王雯;饶磊;赵彪;常卫华;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转录本长度超出200 nt、自身不编码蛋白的一类长链非编码RNA分子,在转录调控、转录后调控及表观遗传调控等层面发挥调控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lncRNA在哺乳动物精原细胞增殖、精子获能、精子低温冷冻及受精等过程中表达差异显著,具有作为筛选异常精子降低繁殖疾病的潜在价值。本文对lncRNA的调控机制及作为动物精子损伤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等进行了综述,为lncRNA在动物生殖生理调控和育种工作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2025年05期 v.45;No.301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3K]

研究简报

  • 放牧祁连牦牛屠宰性能及不同肌肉组织营养特性研究

    何文斌;扎西塔;秦玉峰;马金保;赵敏慧;孔祥颖;胡林云;梁春年;

    为揭示祁连牦牛的屠宰性能和肉质特性,选择成年祁连牦牛公、母各5头进行屠宰试验,采取祁连牦牛的股二头肌、臂三头肌、背最长肌部位的分割肉,测定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并与文献中已报道的肃南牦牛、环湖牦牛、雪多牦牛和查吾拉牦牛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成年祁连牦牛公牛的胴体重为151.20 kg,母牛为112.20 kg,公牛的活重、胴体重和眼肌面积分别比母牛高29.94%、34.76%和35.04%。祁连牦牛公、母牛的眼肌面积均高于环湖牦牛、雪多牦牛、肃南牦牛和查吾拉牦牛。祁连牦牛股二头肌、臂三头肌、背最长肌的必需氨基酸与氨基酸总量的比值(EAA/TAA)均为0.39;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EAA/NEAA)分别为0.63、0.64、0.65;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值(P∶S)分别为1.19、1.18、0.86,符合WHO推荐值;表明祁连牦牛肉的氨基酸、脂肪酸含量均衡。呈味氨基酸占比分析显示,祁连牦牛的背最长肌鲜味氨基酸占比最高,为26.80%。综上,祁连牦牛具有优良的肉用性能及遗传选育潜力,背最长肌风味浓郁,更具食用价值。

    2025年05期 v.45;No.301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 重组ATRN对山羊脂肪细胞中cAMP水平的效应

    孙晓燕;宋昱龙;王高富;王林杰;蒋婧;李杰;陈灿灿;吕士鹏;任航行;

    本研究旨在探索重组吸引素(Attractin,ATRN)对体外培养的山羊脂肪中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含量的影响。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克隆山羊ATRN基因序列,并合成ATRN重组蛋白。向体外培养山羊脂肪细胞中添加重组ATRN和重组Agouti信号蛋白(Agouti signaling protein,ASIP),收取第8天成熟的脂肪细胞,检测cAMP含量。结果表明,本实验成功克隆了山羊ATRN基因编码区的片段,长811 bp;合成了包含EGF功能结构域的重组蛋白ATRN,包含70个氨基酸;单独添加ASIP或ATRN均显著下调了山羊脂肪细胞中cAMP的表达量,共添加ATRN和ASIP进一步极显著下调了cAMP含量。综上,ATRN可能协同ASIP,通过影响cAMP信号,进而调节了山羊脂肪细胞中的能量代谢或脂质代谢。

    2025年05期 v.45;No.301 104-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0K]